城市发展势头下西部高校进步的驱动力剖析

点击数:506 | 发布时间:2025-06-10 | 来源:www.ciddcmd.com

    西部区域地方偏远,自然条件制约了经济进步的速度,但近年来,伴随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政策的提出,西部的经济较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经济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与日俱增,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西部的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些进步。但总体而言办学的投入尚赶不上扩招的速度,而以后一个时期内高等教育持续扩招的势头绝不会减弱,这是国内国民经济持续进步所使然。因此,尽快找到高等教育在城市进步驱使下的驱动力,降低阻力是新世纪高等教育得以进步的重点之重。为此,文章就基于兰州某普通高校(以下简称J高校)的个案剖析,对城市化进程中西部高等教育进步的驱动力加以探讨。

    1、甘肃城市化进步基本概况

    甘肃坐落于国内西北部,全省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人口2577.55万,现辖14市州。近几年来甘肃城市化飞速发展飞速发展第一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甘肃坐落于西北五省的地区中心。新亚欧国内桥横贯全境,是西北交通、通信枢纽;第二,农牧业资源独特。甘肃人均耕地为2.66亩,居全国第6位。草原面积2.49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1.7%,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第三,矿产和能源资源富集。已探明储量的矿种为98种,其中,镍、钴、硒、铂等10种矿产的储量居全国第1位;第四,旅游资源丰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如火如荼、对外开放局面正在形成,甘肃城市化率飞速增大,城市化的进步直接促进了甘肃经济的飞速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转变。

    2、城市化发展势头下西部高校进步的驱动力研究,基于J高校的个案剖析

    驱动力之1、城市化进程需要高等教育普及化。

    在当今常识经济年代,常识已成为要紧的经济要点和生产要点,以科技密集型和常识密集型为主要特点的生产方法,渐渐取代了原始的粗放型生产方法,经济的增长和进步,主要依赖技术革新和高科技产业化。而革新人才的常识积累,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主要形成于学校教育阶段,特别是高层次的教育阶段。
    1999年在全国普通高校扩大招生的形势下,甘肃高校积极扩大办学规模,使得在校大学生数飞速膨胀,大学生入学率稳步提升,大大缓解了甘肃人才匮乏的重压,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区的经济增长。

    以J高校为例,这所高校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普通全日制本科学校,由兰州原有些一所知名的专科类院校改建而成的,虽然升为本科院校时间不长,但其前身具备悠久的历史。该校始建于1958年,打造之时就是一所普通的专科类院校,1962年曾被并入同省一所本科院校,1978年又独立恢复招生,一直到2006年被教育部批准成立更名,升格为本科院校。建校初期,学校专业不足10余个,学生也不足千人,教师只有不足百人,但目前已经进步成为占地面积7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39.69万平米,固定资产总值4.5亿元,教学仪器设施值9100万元,图书馆藏纸质图书76.2万册,电子图书13.5万册,中外文学术期刊2365种,电子期刊8500余种。学校现有教职工1097人,学校现设17个二级学院,有甘肃城市进步研究院等16个研究院(所)。有各类本专科专业73个,全日制在校学生14332人。

    这样来看,高等教育通过增进人类常识、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演进而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进步又为高等教育提供了物质支撑和新的需要,新的技术和文化需要又对高等教育产生拉力,拉动高等教育不断推陈出新,革新技术更新常识以适应城市化需要,更一流的技术和技能又以更高的人力资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推进城市经济的进步和城市化的升级演进,升级后的城市化又以更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更强劲的需要推进高等教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甚至是普及化进步。

    驱动力之2、城市化发展势头下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需要。

    新世纪的高等教育,面临着愈来愈接近市场变化的改革。一方面国家依据科教兴国和教育要适度超前进步的决策精神,加强教育投资,扩大高校办学规模,挖掘办学潜力,改革和健全招生规范,不断扩大招生,使大学成为更开放的大学;其次,国家依据市场经济进步的需要,将高等学校推向市场,实行高等教育有偿服务。为了适应这一城市化进程的进步,J高校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化改革:

    (一)继续深化学校院系设置与管理机制的改革

    学校在升本后不久先后合并了同省两所颇具知名度的大中专院校,学校在升本后对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第一对学校一些部门进行了整理,行政部门由原来的科一级单位升为处一级单位,依据分管的内容不同,分别设有各科室主管不一样的主要业务;教学院系分别有文学院、外国语学院、城市经济与旅游文化学院、教育学院、婴幼儿师范学院、社会管理学院、传媒学院、数学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培黎工程技术学院、培黎石油工程学院、培黎职业技术学院、音乐学院、体育学院、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7个二级学院;每一个学院又分别下设各自的教研中心、管理中心;科研单位现在有甘肃城市进步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中国古时候小说戏剧研究所、甘肃方言研究所、信息技术教育与应用研究所、城市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教师教育研究所、绿色化学实验室与教育研究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机械测试与问题诊断研究所等10个研究所;教学教辅单位有教授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档案馆、图书馆、信息互联网中心、《甘肃高师学报》编辑部、附中(实验中专)、校医院、实训中心、21职业技能鉴别所、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等11个部门。

    (二)不断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改革学科专业设置

    现在学校有各类本、专科专业73个,其中本科专业29个,专业设置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工学和社会科学等8个学科门类。
    2006年起,学校面向全国14个省(市、区)招生。
    2006年,学校初次开设汉语言文学、英语、音乐学、经济学、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等六个本科专业;2007年新开设新闻学、社会工作、历史学、体育教育、物理学、化学、艺术设计、思想政治教育、计算机科学教育等9个本科专业;2008年又新开设教育技术学、小学教育、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管理软件等5个本科专业;2009年第三开设对外汉语、播音与主持艺术、焊接技术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智能化、交通运输等5个本科专业;2010年,学前教育、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化学工程与工艺4个专业开始招生,达成了29个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的全方位招生。

    (三)以人为本,建设一支数目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

    1.健全职称和学历结构。依据学校2009-2010学年教育事业统计报表显示:学校现在有教职工人数1097人,其中专任教师692人,占教职工总数的62%;专任教师中教授51人(研究员)、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等)238人,讲师(实验师、工程师、助理研究员等)295人;具备博士学位教师(含在读)65人、具备硕士学位教师(含在读)361人;副高职称以上教师占专人教师的41.8%,具备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60.12%。

    2.改变学缘结构。经过笔者统计知道,学校教师来自211院校的有103人,来自985院校的87人,其他普通高校665人,本校历年留校职员242人,其中大部分教师都是源于同省其他的一些兄弟院校,省外其他高校和211、985院校教师所占比率紧急偏少。

    3.调整年龄结构。依据学校2009-2010学年教育事业统计报表上显示:学校现在教职工中30岁以下的教师占到了教师总数的29%,30岁-40岁的教职工占48%,40岁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3%。学校教职工中女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60%。

    通过对甘肃城市化进程下J高校深层改革的剖析,大家可以得出:一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与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化率越高,其高等教育水平就越高,同时,高等教育进步也会大大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升,要加快城市化进程,需要大力进步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这样高等教育与城市进步之间循环往复,相互促进,呈现螺旋式进步的形态和趋势。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考试人事网(https://www.bzgdwl.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考试人事网微博

  • 中国考试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